工业设计师真的没什么成本吗?

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对工业设计师说:“有空帮我做个设计吧,改天请你吃饭”“设计师能有什么成本?”

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师就是画几张图而已。设计师不是零成本吗?怎么设计费还这么高?

时间成本

时间是设计师唯一的产品基础,设计师在接到一个项目之后,首先就是要做调研、分析、创意、绘图和表现,每一个过程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设计师的产品也是对智力抽象画的考验。

为了在客户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设计师经常需要彻夜赶稿、校对。如果你有设计师朋友,那么你会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晚又得通宵了”。越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单位时间内的成本就越高。

金钱成本

设计师的技术与知识积累过程,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设计师就是一个多面体,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掌握多门学科,通过各种学习让自己经验变得丰富。因此,设计师从大学开始就要不断的为自己投资,进入社会后,设计师还需要继续给自己充电,有些设计师可能会花掉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去参加一个实地培训。

生命成本

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还有生命成本?其实这个用词一点也不夸张,生命分为两个部分:身体和生活。说到对身体的消耗,有几个设计师不加班的?不加班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这话一点不假,很多时候,甲方的一句话就能让设计师彻夜无眠。由于连续的加班熬夜,倒在工作台上的设计师比比皆是。因为这个职业,设计师失去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出差、通宵在公司做方案,这都是常态。

其实,设计师是个手艺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换来客户、换来收益、换来所有人的尊重。请不要对设计师说:设计师没什么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浅谈工业设计师产品化之路

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很多设计机构与设计师都在尝试走转型的道路,一部分设计师试着做自己的产品,有一些很优秀的产品被推出,不过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毕竟隔行如隔山,以设计师的身份做产品化,会有一定优势,但一定也会遇到难点和阻碍。

设计师做产品化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1.良好的设计支撑。

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设计能力,通常会比很多企业的产品在设计上有优势。由设计师转变为产品化的负责人,必然在设计因素上会优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多年设计工作积累的资源。

在设计工作中会积累到很多资源,比如研发资源的积累,供应商的积累等等,这些资源会让你在设计产品化形成一个初步保障,这也是设计师做产品的信心来源。

优势和劣势从来是不分家的,设计师有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解决自身的劣势。

1.市场能力问题。

设计的本质还是一项技术层面上的工作,很多设计师被纳入研发体系为市场服务,市场分为外贸和内贸。这两种模式是运用完全不同的体系和操作方式。设计师尽管会对市场有一定理解的,但是销售战术层面可能会略有欠缺。很多产品对于目标市场的定位也是模糊的,这一点其实是最容易导致失败的一点。

2.设计师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问题。

前面这是设计师做产品的一项优势,但为什么在这里又变为劣势了呢?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能力和资源的把握是有梯度的,有资源是“能做”的基础,而想要顺利的做产品,需要的是系统化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恰恰是许多设计师会做但又不精通的一项工作。都说工业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设计师都是万精油。但是做产品研发和管理这样一项极为严谨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极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设计师的产品化道路,其实要求的是设计师应该具备更加专业的系统管理能力,相信每个设计师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化茧成蝶,在经历这些以后,设计驱动的的产品和品牌优势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作品、经历和学历三者哪个更重要?

对于设计师来说,学历重不重要?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还有没有进修来获取更高的学历的必要?还是说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呢?其实这也是很多设计师的困惑:究竟作品、经历、学历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哪个更加重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作品、经历和学历

1.什么是作品?

作品就是我们平时设计时留下的作品,无论是练习时的作品、工作中的设计作品、商业作品、“系列作品”、“手稿”等等,这些能够展示设计水平的,都算是我们的作品。

2.什么是经历?

你工作过的公司、参与过的项目、服务过的品牌,这些都是你的经历。

3.什么是学历?

这个最容易理解,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些只要取得文凭就是了,有毕业证书作证,虚假不了。

作品、经历和学历三者的关系

1.初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假如你是一名高级设计师,你更注重的是设计作品的质量。大多数公司在面试初级设计师时会特别关注面试者参与过的项目和就职过的公司,而经历和学历会放在第二位,因为公司需要你为项目服务,做得更多的是执行层面的工作。

2.中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对于项目经理和设计经理来说,作品和设计经历排在第一位,而学历是相对次要一点。作为一个公司的中层人员,作品和经历同等重要,设计经理的作品要有水准,从事过重大项目的经历也同样重要。当然学历也不能很低,至少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其实很多公司,学历还是一个“硬指标”,它与收入直接挂钩。

3.高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在这个等级里,作品、经历、学历三者是平衡的,同等重要。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高级设计管理人员(如设计总监),这个阶段基本上不会亲自参与作品的设计工作,更多的是作为团队灵魂而存在的,他们在团队中发挥着个人在设计行业中的影响力,还有他们优越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产品把控能力等。

总的来说,作品、经历、学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在设计领域达到更高的级别,就要将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而在不同的阶段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某方面的着重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如何做一个不迷茫的设计师?

大部分工业设计师都曾有过迷茫的时候,甚至有些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不管迷茫的原因如何,导致迷茫的因素都有一些想通的共性。

不确定性

如果你不知道你现在所做的努力否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效,这就是不确定性。比如你现在上的课到底会对你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你读的书是否对你今后的成长有帮助?如果你是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做这些事,你自然会觉得你做的事情是有助于自己的,但是所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没有人能够保证你做的事情将来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

行为不受自己控制

当你不清楚现在做的事情会导致什么结果的时,自然会无法控制你所做的事情应该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举例来说,很多职场白领觉得英语对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知道应该去学习英语。但是他们通常不知道英语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有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无法去控制学习的节奏与深度。当你既不知道结果,也无法控制行为的时候,你就陷入迷茫状态。到底是更努力一点还是去放弃,到底要多加强口语,还是增加词汇量?你不知道这些,就会变得迷茫。

如何做

分析完导致迷茫的2个原因后,消除迷茫的方法就显而易见了。以工业设计的学习为例,手绘,软件,到底要熟练掌握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工作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当你了解他们的作用以后,自然就知道该学习到什么程度,以及从哪方面下手。

当你明白你要通过学习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你的学习时间安排保持在一个多久的周期,自然就知道你每天需要学习的频率和程度。当你学习前做好目标的规划,以及学习进度的安排,你就不会感觉到迷茫,不会天天怀疑自己的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

迷茫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状态,状态是容易改变的,但千万不要这种状态变成你的习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再去消除的。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该如何向客户展示设计?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当你将你的设计作品呈现在客户面前时,客户一般不会完全领会你的设计意图,这时你就需要向客户展示你的设计精妙之处。通常,客户接纳你的设计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你的展示所吸引的,因此向客户展示好自己的设计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1、介绍你的展示设计时的流程

预设一个场景能够给观众设定一个期望值。也就是说,最好能在开头就说明你要展示的内容,有哪些他们之前就了解了,以及你希望在展示中要避免的问题。在每次展示之前做一个大约30秒的概述,它可以是一个纲要、是你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上一轮反馈的总结。

更进一步,你可以回顾上次所展示的内容、拿出已经成型的作品,或是经过你重新设计的地方。它们不仅能补充你的概述,更能为你接下来的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保持自信

想达到一次成功的展示并不要求你达到演说家的水准,但你仍需对你展示的项目保持足够的自信。

即使你像平时一样口齿不清、普通话烂掉牙,只要你相信自己的设计能够符合客户的要求,你的客户也必定会也对你有信心的。

你要坚信,展示过程中在座的所有人都不会比你对设计需求和你所展示的方案的理解更为深刻,所以能够将你所展示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尤为重要。你的自信会让客户感觉到,他们并不是在听一个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在听一个经过缜密思考、非常专业的设计方案。

3、少谈概念

这听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确实是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对客户讲话应该像对同事一样简洁明了,千万别试图用过于专业、生僻的词汇。

我曾经听过有人这样介绍他的产品:“我们在产品定位上致力于鼓励用户的推荐行为,通过极致的体验确保用户体验……”

虽说这一系列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有助于精确地表达设计师的理念,但是它们同样也能将一个简洁易懂的概念描绘成一团不知所云的东西。而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种忽悠战术,因为展示者很可能自己也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

所以,不管你是独立的设计师,还是在企业或是在产品团队工作,这样的一条建议希望可以被你接受: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那就先做一个优秀的表达者。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如何在错误中抓住机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犯错误,作为工业设计师,该如何发觉自己是否在犯错?面对错误又该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错误转化为赢取客户的信任、改善设计方案的机遇?这一系列问题是每个设计师都可能在工作中切身实际遇到的,因此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很多设计师认为:“设计方案我重新设计过了,新的方案好了很多,如果客户还是不满意,那一定他的问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问题,作为设计师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设计方案就是正确无误的。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设计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面对并且修改方案。

2、用户无法理解

设计师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出的产品是有良好体验度的,但你是否真正知道使用者实际使用感受?如果用户反馈产品体验不好,那么设计就是有问题的。一个设计师若是从来没有研究过用户的真实体验,又怎能说自己的产品设计真正符合市场需要?

3、设计被大多数人否定

设计师有时会认定自己打造的解决方案是最完美的方案,在反对意见面前,也总是坚持自己方案的正确性。但是当有人不认同你的设计决策时,最好能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在犯错。

4、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要尽快进入下一步行动。

聚焦于行动,提出解决方案,快速有效地沟通和推进,尽量避免在纠正错误的行动中再出现任何模棱两可得过且过的决定。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在无形中帮你赢取更多的信任;你的行为态度不仅能带动团队积极性去共同面对当前的不利局面,更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设计师在工作会产生各种创意想法,我们时长过于主观的捍卫这些自己非常看重的东西,而难以察觉其中的弊端所在。工业设计是一项需要要与团队高效密切协同作战的工作,我们必须学会识别设计中的问题,学会放下自我,学会承担责任、修正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职业素养会塑造成为你的专业影响力,而这并非依靠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专业权威性”。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画好草图,提高你“纸上谈兵”的能力

作为工业设计师,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在与客户进行沟通时,你以为与他达成了共识;而当你拿着完整的设计稿给客户看时,他却告诉你,这并不是他想要的。那么什么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设计?

沟通无疑是世界上最麻烦的事情。能够寻找到和你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那绝对是用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面对这种现实,是不是可以想一想,要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设计,怎样才能让信息同步,沟通顺畅。

这其实是一个如何权衡成本的问题。良好的沟通并非只是口头上的交流,需要有双方能够理解一致的具象方案。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

1、没有具象表达的方案,很难直观地达成一致;

2、太过于具象的方案,成本高,容易遇到上面提及的客户不满意的问题。

这种情况会经常困扰着设计师,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运用在沟通需求阶段时,要学会用较少的成本实现最高效的表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传统的纸面草图。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人类本能地利用图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图像经过漫长时间的更迭衍生出了象形文字,直到现在人们用的文字。

从图像交流转变到文字交流是人类对语义认知上的进化。现代文字虽然可以快速精确地表达抽象概念,但却不容易描述具象的事物。正因为如此,在沟通过程中,设计师想要进行具象化地表达设计理念,还是应回归到图像,而描述图像的最佳方式便是绘制草图。

在与你的同事进行工作上的互动时,在草图上添加一些注解,能够方便地记录你们思考的过程和其他碎片式的细节,而且无需改动原稿。和绘制草图一样,合作的草图同样是历经一次次地思考一次次的尝试,你可以不断推翻已有的设计方案。同时新的思路不断激发着设计师的大脑,让他们能够重新审视草图方案。

只有不断地更正原有想法中的错误,才会更好地推动新的优秀想法出现。让草图充满生命力,这就是草图在合作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如何突破偶尔出现的设计瓶颈期?

工业设计师时常会在工作中遇到瓶颈,而且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一个项目期限将至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的灵感枯竭,思维阻塞。那么试试以下的方法来放松自己,缓解心中的压力吧。对于突破设计瓶颈来说很有帮助。

1、听听音乐

音乐赋予情感上的色彩还有形状对设计都很有帮助,有的人就经常根据音乐的律动去表达内心浮现出的画面。而且不同的音乐,在感官上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当你设计工作遇到了瓶颈期的时候,音乐会为你带来新的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创造力,让你的思维跟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无边无际的想象。

2、借鉴一些具备灵感的优秀设计

在网上寻找一些优秀的设计,你的目标不是为了去模仿他们是怎么设计的。而是要学会这些设计背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融合进自己的设计想法中。

3、出去走走

解决你创意停滞这个问题的方式无处不在,最佳的灵感来源场所就是户外。生命的活力、色彩的斑斓、多样的形体,这些都可以从大自然中发现并汲取。

4、忘了它吧

把你的设计项目放下一段时间,然后回头再去看设计,可能会产生新的看法。而且我们的灵感经常会在日常不经意的一瞬间迸发出的,而不是靠围绕一个主题苦思冥想得来的。

5、进行极简化

当我们着手一些比较复杂的设计项目的时候,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它,然后再去围绕核心的概念构建创意,去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说到底,想要突破瓶颈期,放松才是关键。设计师工作中出现瓶颈很正常,而且会反复的发生。放松心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调整自己,那么你便会得到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为什么不喜欢比方案?

几乎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过被需求方比方案的经历,那么对比方案这种形式的存在该如何看待?对于需求方和设计师来说,这是一种合理解决设计问题的方式吗?

1、比方案某种程度上就是免费设计

什么是比方案?业主经常撒大网乱捞鱼,一般设计公司都是先免费出方案去竞争,最后由业主选择最合适的设计师。

但这种形式,在设计行业圈里,这往往意味着免费的设计。比如你拿着方案去参加竞争,最终没有入选却发现自己的方案被需求方实施了。

试想一下,我们去饭店吃饭会要求试吃满意了再结账吗?可以发现,在其他行业里人们大都不认同这种“免费工作”的荒谬方式。但在设计行业,设计师尽管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免费比稿从某些角度来看是一种对设计创意不尊重的行为,当设计项目还未真正产出回报时,我们通常会忽略掉设计师在创作和布局时耗费的心血。

2、比方案有时会影响一个好作品的诞生

比方案往往是设计师与需求方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所产出的方案,无法真正体现设计师的创意价值。

优秀的设计师在真正投入到设计工作之前往往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去做调研,并且主动与需求方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引导潜在需求,研究目标用户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能影响设计质量的方方面面。

设计的本质还是服务用户的,只有让客户一同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并且真正了解用户情感诉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投入并不意味着等值回报,慢慢也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万一中标了呢?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参与比稿,又真的是需求方期待的结果吗?

3、比方案两败俱伤

设计师在为比方案而做出的设计作品,一般不会充分理解需求方的具体想法,需求方也不能真正了解设计师的水平,仅仅凭借自己的感性认知做出判断,并不是专业理性评估。

比方案是一种过时守旧的竞争方式。在过程中,与设计师持续有效沟通,或者给到一些设计风格、设计案例的参考,只有确保前期设计需求和概念的完整,才能减少后期对设计修改的次数,节省时间成本,避免双方不必要的冲突和不快。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

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主导设计工作的是设计师,随着大众的审美素质不断提升,使设计师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之间有时会出现主观意识上的冲突。设计师需要经常违背自己的设计意愿而去一味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便让设计变得费心费力。因此,面对当下设计的发展现状,设计师应该理性地去思考其根源。

创新是设计师的灵魂,缺乏个性的设计会很快被世人所遗忘。设计师在设计中都想以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多数设计师都受过长期的系统专业培训,都会以“设计师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设计中。相较于大众,设计师的审美认知更加具超前意识,而大众通常并不理解这种超前的审美,因此二者逐渐产生了矛盾。

不可回避的是,作为设计师的客户,往往扮演的是大众审美提倡者这一角色,他们对设计提各种要求,譬如“不要英文,消费者看不懂” 、“字要大,不然顾客看不到”、 “不要整的这么洋气,会让消费者觉得太贵”等等。这样一些非专业的评价和要求,往往会干扰和束缚了设计师的专业创作,导致设计无所适从,因此一些混乱、无美感的作品也就源源不断地产生,这样的作品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审美。

大众审美与设计师审美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同时又相互牵制。如果大众客户的想法得到采纳,并且给予设计师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便可使设计作品展示出价值、美观与形式统一的效果。反之,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一味地被抑制,就会有审美不和谐的作品出现。

基于二者的关系,无论以什么样的作品来吸引大众眼球,都应该注重人文理念的表达,让大众能够感受到和谐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关注设计的同时,还应关注大众与设计师之间在审美构建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