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设计,感受产品材质的美

我们身处大千世界,不禁会感受到千千万万的不同材质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它们构成了这个万事万物的物质世界。它们在向人们传递着自己的情感与个性。

材质会使人产生许多感觉的联想

石头、木头、树皮等自然材质,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古典的东西,给人一种自然、古朴、典雅的感觉,将这种的材质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能让产品赋予情感倾向。玻璃、金属、塑料这些材质又能强烈的体现出现代的气息。

材质真实本质的展现就是一种美

在材质设计中投入的时间不一定就与产出的效果成正比。一些经过刻意加工过的材料,虽然能让表面效果更加丰富,但设计价值不一定会提高。在很多场景下,强加颜色和纹理反而显得矫揉做作。一只刚出窑的瓷碗,若是因一些操作产生变形和色变,可能在一些人眼里,这就是一件次品,但若是整体风格很独特、表现很真实的话,有时却是一件上等的佳作。因为它真实地记载了烧制工艺的流程,完美表现出了材质的本性。

许多材质来源于美丽的有生命的物体

现代设计师厂常会在工业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元素,使生命的神秘性和多样性在产品中得以延续。通过对材质的调整增加产品情调,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大自然所的设计是任何设计师都无法比拟的,自然美在于它的历史厚重感,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千万年来生命的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它的背后映射的是一种历史的沧桑。

材质美的来源于材料工艺的遵循

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就是说材质的使用力求与加工工艺的吻合。过去的金属钣金件是都是由工人手工打造。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新的加工工艺的形成,对材质的应用也产生了影响。从而使得材质形态肌理实现多样化。这些工艺上的进步是建立在对材料加工基础上形成的。它们表达出真实、合理,因此它们也是美的。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的思维定势和创意

设计师,一个“创意”至上的职业,很多设计公司的核理念就是“无创意,不设计”,所反应出来的就是设计师对创意,对创新的渴望。然而,很多设计师苦于自己缺乏创意,一度在工作中苦苦挣扎。我们虽经常谈及创新,但内心其实清楚,我们的很多作品只是在套用了以前的设计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形成思维定势极其可怕,每天都在重复之前的劳动,严重的来说,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

解决问题是设计师的天性,但这并不能称作创意,创意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颠覆过去或是完全否定以往的思维,创意是撬动起一个优秀设计方案不可或缺的要素。

举个例子,卫生间的洗手台,二十年前普遍都是台下盆式的设计,于是设计师就养成了设计台下盆的习惯,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台上盆,而且大家都很接纳这款洗手台,于是台上盆开始普遍采用,这就是一种创意,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在台上盆和台下盆的基础上设计出第三种洗手台呢?这个当然不能算思维定势,只能算作约定俗成罢了。

思维定势是什么呢?大多数时候思维定势会给设计师带来错误的设计方法,这往往是设计师某个自身的习惯所导致。比如,在做设计的时候,第一次做的时候同事交给我说,做这个最少厚度需要400mm,于是自己慢慢将这个设计习惯地做成400mm,当遇到下一个项目依然按照这个厚度去设计,并没有去思考,300mm有没可能,而是继续按照400mm设计,这就很可怕。

设计师经常说,创意就是将旧元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创意应该是看似有熟悉的感觉,却总有那么一点“违和感”的存在。因为纯粹的陌生,会让人不知所措或带来抵触兴许情绪。而适当的“违和感”能让你既熟悉又有一种曾经记忆的感觉。也许这样的“点子”应该才算称得上是好的创意吧。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做设计没灵感?可以尝试这几种方法

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存在,并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这对设计师来说意义重大。每天的工作看似重复不变,其实只需做一点点小改变的尝试,也许就会成为创意中违和感的来源。下面是一些小建议,也许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帮助。

1.如果你总是用一个方式在解决某一类设计问题,那么,请你要求自己想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如果你在构思时从来不用手绘的方式,可以去尝试使用手绘去创作,摆脱电脑的束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解放思维的方法。

3.不要轻易就去否定那些看似行不通的想法,很多好的创意都是从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下产生的,如果在设计中发现不可行,那你需要认真地思考下,是否是方案真的行不通还是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要知道乔布斯当年提出手机并不需要按键按键,只需一个触摸屏就能完美操作,被多少人骂作是疯子,可见当时这个想法是被世人多么地看不好而最终获得实现了呢。

4.离开你熟悉的环境,换一个思考的问题或做设计的场所,也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想法。如果你之前总是在办公室或者工作室绞尽脑汁想方案,总是没灵感,可以考虑去咖啡厅,图书馆试试,不同的环境可能会带给你你不同的思考方式。

5.是否有一家餐厅,你经常路过他家门口,但从来没进去吃过饭,建议你进去品尝一下,回来后用你自己的方式描述这个餐厅饭菜的口味,可以用漫画,插画等方式。吃,是一种最容易激活大脑活跃度的方式,偶尔尝试一下新东西吧。不能吃了一次火锅,以后天天只想着吃火锅,也许你会发现湘菜也有独特之处。

6.如果你以前对某种设计活动不感兴趣,也从没参加过,那么恭喜你,这将是你获得创意来源的一大入口。

7.是不是每次做方案都是从电脑里或是从网上翻阅大量的素材,东拼西凑完成一个方案,好像离开这些素材你都无法活了似的,那么你尝试一次不查资料,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一次设计,你会突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创意其实无处不在,没有创意只是我们自己约束了自己,如果你大脑一直处在活跃状态,那么创意就会源源不断的产出。其实有时候思维上的懒惰比行为上的懒惰更要命,特别是设计师这个行业,摆脱思维定势,你会更加出色。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开发创意思维的习惯

灵感,总是不会轻易地来敲你的脑袋是吗?那也许正是你平日就懒惰了你的脑袋,以至于每当危急时刻需要它时,它亦以相等的反应对待你…因此,平日的生活点滴与习惯正是灌溉你我灵感泉源的关键,从细节处着手的改变与积累才得以造就灵感不时来敲门的契机!

以下关于生活习惯的积累与开创将在你的改变与行动之下逐渐唤醒你那沉睡已久的灵感。

1、成为一位生活创意的黑马!

时时观察于你生活里所发生的趣事或别于逻辑思考上的点,借由你的创意思维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颠覆。小心!别被既定的印象或知识给框住了你的想象与创意,跳吧!成为那只跳脱框架与界限的黑马吧!

2、来点音乐~~~

音乐,除了关系著一个环境的氛围外,在医疗或其他领域之上亦能够发现其影响力。

它,拥有的是一种超越理性之上的感性渲染,但在感性中亦不能丧失理性的知识或技能面,这在理性与感性中衡量平衡的训练正好得以缓和你我因为努力迸发创意而逐渐弹性疲乏的脑袋。因此,演奏吧,那些潜藏在音符中的旋律将同时使你的思维一同飘扬。

3、换个角色!

当你处在一个深陷自我中无法逃脱的状态之时,选个电影角色、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你一直想诠释的谁?把他真切地借由你的演绎活出来,在时空不变的状态下,你所诠释的他会如何面对当前的一切? 换个思维行动,进入到不一样的角色当中,思路也就更加开阔。

4、旅行!

体会,来自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山河海景、饮食习惯等之间的丰富样貌,在其中汲取有助于你想象力挥洒的能量。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在这条探索的旅途上保有颗正向积极的心,如此,即便你没有飘洋过海的向外觅寻灵感,在这儿的一切亦能为你带来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清明假期放假公告

尊敬的云智图用户:

您好!

清明假期将至,根据国家规定,云智图将于2018年4月5日(周四)至2018年4月7日(周六)放假三天,期间将暂停项目发布审核,专家个人资料审核及项目专家对接撮合等工作。为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在此期间,如您有任何问题,可联系客服寻求帮助。

客服电话:400-887-0378,管家微信:yunzhitugj。

云智图

2018年4月4日

设计前团队讨论的三种形式

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对产品进行评价的习惯,也因此几乎每个设计人员都会遇到别人的否认,但很多相互都不认可的评论都会经历激烈的相互辩论,视觉辩论,交互辩论,最后回过头来再经历定位的辩论, 虽然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好的设计团队,但更需要全方面的沟通与定位。

1.团队会议

创造新的产品不应迹专门留给通常被认为创造类型的那些人,创意构思一个团队的集体实践。事实上,产品的需求更需要多元化,不同年龄层面的人共同来参与其中通过交流沟通,探讨和思维碰撞,才能产生新的东西。

2.头脑风暴

开展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的方法是:要让创意随处可见。为了让团队创意如泉水般涌出,可以开一个创意会议室作为团队讨论方案来使用,一个比较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指导和参与者用不同角度勾勒出三种不同的设计想法或产品定位, 首先定义一些产品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设计一个所需要的产品,或一些创意。

3.可视思考

利用便利贴实现视觉化,让设计师对产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位。

草图表达:草图能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单纯随意的画图就能让抽象的信息变得具体和便于理解。绘图能够将信息需求准确地传达给他人,通常人们相互沟通交流时,对画面的反映会更强烈一些,图像也能快速对信息进行传递。

视觉化的语法: 紧抓需求,看准关系。把大家的想法汇集起来并用文字或图画形式描绘出来,将整个过程最简化的呈现,让大家更容易地捕捉创意恰到好处的信息,这样在设计中不会被太多细节所困扰,能够在视觉上起指导作用。

探索创意:视觉化的模式还能为设计师提供演示的机会,把便利贴贴在墙上展示出各种各样想法和设计要素。你还能和团队成员讨论创意元素之间相互碰撞的成果,这样不失为一种设计工作中的乐趣。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应具备的知识管理方法

每当人们谈起设计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创意、想法。作为设计师,我们的大脑里似乎就理所应当地充满着各种创意,然而这些创意是生来就寄居在大脑里的吗?当然不是。有人说创意来源于冥想,我并不否认有天赋异禀的设计大神可以通过冥想产生内容,但是对于一般的设计师来说,冥想只是将脑海中的原有的内容进行重组后呈现出来的过程。因此创意并不源自于冥想,而是来自设计师日常的积累,积累的越多,创意和想法也就越多。

设计知识通常包含:资源,常识,方法,思维。资源和常识是固有的知识,一般是设计完成的作品和总结的结论式方法,这些知识相对固定,不具有扩展性。

设计知识的管理方法:

1. 浏览

浏览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通过人眼浏览接收到信息每秒最少有20帧,每天睁眼的16个小时中就至少有 1152000幅画面映入你的眼帘 …这么多画面一定会有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漂亮的衣着搭配、微妙的车窗与背景的结合、晚霞、美女 ……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相机或者手绘记录下来的。

2.消化

想要的信息都被摆设好了,也都看过了,那么这些信息就成为你的了吗?显然没有,此前你已经为每条信息进行了快照,但没有为信息进行标注,到了需要使用信息的时候你是无法在脑海中检索的。

3.思考

这是管理设计知识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通过对接收到信息的消化,此时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设计方法,在设计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各种搭配来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每种方法的应用环境、适用主题、表达情感等,同时与他人多交流多分享,能很好的回顾记忆积累下来的设计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用户体验时代的设计建议

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上如何才能适应全新的设计环境呢?一些设计达人给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01 

特性多可能并不一定好,反而会更糟糕。越来越多的产品大都会保留过多的特性,这种情况正在成为一个事实,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用户最终会混淆产品中的每一项特性,而且,这比技术说明更容易令人混淆,除非你在这方面是专家级的人物。

02 

增加东西并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更加轻松容易。简单意味着用最少的步骤来完成一件事,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变得简单,但是通过增加特性你并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03 

让用户对产品产生迷惑是毁掉一个产品的终级手段,不要在功能和表述上给用户造成混淆。当一个用户对产品产生迷惑,你就会多一个流失用户,这对你的产品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并且这比复杂的特性和非直觉的功能对产品的毁灭更加致命。

04 

风格非常关键。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产品的风格是没有价值的。然而恰恰相反,风格和特性一样重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典雅的产品风格会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它是一个全局的过程,包装华丽是不够的。

05

如果有一项功能需要更新迭代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是否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为什么iPod会流行?因为它让用户使用起来是不需加以说明,并且在用户体验中处于市场领导地位。当然,早期的数字媒体播放器或者计算机这样的设备能够让用户简便的使用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产品设计的很复杂,强迫的让用户使用和接受,那它获得成功的机率是很小的。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浅谈工业设计师产品化之路

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很多设计机构与设计师都在尝试走转型的道路,一部分设计师试着做自己的产品,有一些很优秀的产品被推出,不过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毕竟隔行如隔山,以设计师的身份做产品化,会有一定优势,但一定也会遇到难点和阻碍。

设计师做产品化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1.良好的设计支撑。

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设计能力,通常会比很多企业的产品在设计上有优势。由设计师转变为产品化的负责人,必然在设计因素上会优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多年设计工作积累的资源。

在设计工作中会积累到很多资源,比如研发资源的积累,供应商的积累等等,这些资源会让你在设计产品化形成一个初步保障,这也是设计师做产品的信心来源。

优势和劣势从来是不分家的,设计师有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解决自身的劣势。

1.市场能力问题。

设计的本质还是一项技术层面上的工作,很多设计师被纳入研发体系为市场服务,市场分为外贸和内贸。这两种模式是运用完全不同的体系和操作方式。设计师尽管会对市场有一定理解的,但是销售战术层面可能会略有欠缺。很多产品对于目标市场的定位也是模糊的,这一点其实是最容易导致失败的一点。

2.设计师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问题。

前面这是设计师做产品的一项优势,但为什么在这里又变为劣势了呢?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能力和资源的把握是有梯度的,有资源是“能做”的基础,而想要顺利的做产品,需要的是系统化的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恰恰是许多设计师会做但又不精通的一项工作。都说工业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设计师都是万精油。但是做产品研发和管理这样一项极为严谨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极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设计师的产品化道路,其实要求的是设计师应该具备更加专业的系统管理能力,相信每个设计师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化茧成蝶,在经历这些以后,设计驱动的的产品和品牌优势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

设计师:作品、经历和学历三者哪个更重要?

对于设计师来说,学历重不重要?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还有没有进修来获取更高的学历的必要?还是说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呢?其实这也是很多设计师的困惑:究竟作品、经历、学历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哪个更加重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作品、经历和学历

1.什么是作品?

作品就是我们平时设计时留下的作品,无论是练习时的作品、工作中的设计作品、商业作品、“系列作品”、“手稿”等等,这些能够展示设计水平的,都算是我们的作品。

2.什么是经历?

你工作过的公司、参与过的项目、服务过的品牌,这些都是你的经历。

3.什么是学历?

这个最容易理解,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些只要取得文凭就是了,有毕业证书作证,虚假不了。

作品、经历和学历三者的关系

1.初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假如你是一名高级设计师,你更注重的是设计作品的质量。大多数公司在面试初级设计师时会特别关注面试者参与过的项目和就职过的公司,而经历和学历会放在第二位,因为公司需要你为项目服务,做得更多的是执行层面的工作。

2.中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对于项目经理和设计经理来说,作品和设计经历排在第一位,而学历是相对次要一点。作为一个公司的中层人员,作品和经历同等重要,设计经理的作品要有水准,从事过重大项目的经历也同样重要。当然学历也不能很低,至少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其实很多公司,学历还是一个“硬指标”,它与收入直接挂钩。

3.高级阶段:作品=经历=学历

在这个等级里,作品、经历、学历三者是平衡的,同等重要。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高级设计管理人员(如设计总监),这个阶段基本上不会亲自参与作品的设计工作,更多的是作为团队灵魂而存在的,他们在团队中发挥着个人在设计行业中的影响力,还有他们优越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产品把控能力等。

总的来说,作品、经历、学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在设计领域达到更高的级别,就要将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而在不同的阶段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某方面的着重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云智图(官方微信服务号:yzt-design)